实施“健康扶贫” 建设幸福滨州

发布日期:2017-05-19

        扶贫攻坚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据了解,2016年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154人(加上新识别纳入的570人),其中,长期慢性病占44.59%,大病占5.93%,残疾占10.7%。可以看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我市贫困人口的重要诱因。
        其主要原因:一是医保报销比例较低、渠道较窄,对极端贫困人群缺乏差异化的保障政策。许多治疗大病、重病、慢性病的特效药和器材多是进口或属于新药特药或罕见药,没有纳入医保药品目录。二是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导致家庭经济收入锐减、支出激增。一方面,患者本人的劳动能力下降或者丧失;另一方面,家中其他有劳动能力的成员也因需要照顾病人相应减少了家庭经济来源。三是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优质资源严重不足,患者选择县外就诊的,治疗费用总支出中的非医疗费用部分如交通、食宿等费用较平时成倍增长。四是偏远、落后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缺少专业人才,必要的检查难以进行,许多疾病没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使小病熬成慢性病、大病。
        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没有健康滨州,就没有幸福滨州。为此,就加快实施健康扶贫,建设幸福滨州,提出以下建议:
        一、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社区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把农村社区卫生室建设纳入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建设标准统一、功能完备、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规范化农村社区卫生室。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建设,把农村社区卫生室从业人员纳入全科医师培训和乡镇(街道)卫生院实用人才培养范围,建立县(区)、乡镇(街道)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社区卫生室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推进基层医生签约服务,推动农村贫困居民与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室签订服务协议,建立起新型医患契约服务关系。
        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开展医疗惠民行动。开展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市县镇村(社区)逐级对口精准帮扶,突出重点帮扶、精准帮扶,强化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以及传染病等临床专科建设,全面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努力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就医“大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互联网+”,实施基层远程医疗工程,建立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系统,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放大,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开展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在各级医疗机构设立便民惠民门诊,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五免五减”医疗惠民服务。
        三、狠抓疾病防控和健康管理,推动从治到防转变。全面落实国家特定传染病免费治疗政策,积极开展贫困人口艾滋病免费检测、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母婴阻断治疗。实施农村居民健康管理工程,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重点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和服务。加强贫困人口地方病、慢性病、传染病等重点疾病的健康教育,推动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转变。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现有公共卫生体制矛盾及群众自我健康维护能力差等现状,建议:普及全民健康知识,狠抓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大健康工作机制,突出防治并重。
        四、推进分级诊疗机制落到实处,建立科学就医秩序。严格按照市府办《关于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推进制度健全、服务规范、运转高效的分级诊疗机制逐步落实。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政策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引导患者合理选择就医机构,发挥医保支付对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引导和对医疗费用的制约作用,提高医疗保险基金使用效率;探索实行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对门诊就医和住院治疗的在政策上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加强医疗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推进总额预付下的付费方式改革,实施按病种、按床日、按人头、按项目和按次均等综合复合式付费方式,完善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差异化支付政策,基本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目标,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五、统筹整合社会资源,增强健康扶贫工作合力。要把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社会办医疗机构纳入各级党委政府整体规划中来,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扶持政策,引导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健康扶贫行动;突出行业帮扶优势,鼓励民营医疗健康机构通过公益救助、政府购买服务参与健康扶贫;动员社会力量积极为康复患者提供就业岗位和创业信息。(农工党界委员  韩梅海)